1947年,四百国军军官为何集体前往中山陵痛哭?
国民党开始整编军队。编余军官除了打仗外,难有所长,离开军队后待遇降低,尤其是残废军官生计艰难。当时在编余军官中流传着一首歌谣:“此路走不通,去投毛泽东;此处无人要,延安去报到。”
1947年5月5日,在中山陵发生了一次震动全国的400多名高级将领集体哭陵事件。
这件事的起因,是一年多前,即1946年4月,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军事委员会议,会后,国民党开始整编军队。原来的军改为整编师,师改为整编旅,团以下补充兵额,配备新式武器。军官则作为编余人员等待安置。这些编余军官除了打仗外,难有所长,离开军队后待遇降低,尤其是残废军官生计艰难。当时在编余军官中流传着一首歌谣:“此路走不通,去投毛泽东;此处无人要,延安去报到。”鉴于当时的复杂状况,蒋介石下令把各战区摘除兵权的编余将级人员调集中央训练团培训。
这批将领有400余人,报到后由国防部委任为中训团中将或少将团员。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黄埔军校同学,参加过北伐战争、抗日战争,有的曾跟孙中山出生入死,参加过东征惠州战役。这些人本是行伍出身,级别既高,又无其他专长,所以安置工作特别困难,受训半年多,还没有分配出去。
编余军官张清泉在警校受训结业,却好几个月没有安置工作,生活无来源。他那年轻的妻子,含泪劝丈夫把她卖掉,用卖身的钱来维持生计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张清泉只得将妻子卖给了一个小商贩。这对夫妇分手时抱头痛哭,十分凄惨。
在将官班里,有个叫奚泽的中将,原是位华侨,同盟会员。他曾变卖家产,折合白银几十万两,支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,深受孙中山先生的赞赏。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,回国后的奚泽曾在大总统府工作。以后,他转战南北,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,官至某集团军的中将参谋长。成了编余的奚泽,竟也一贫如洗,饥寒交迫。妻子忍受不了生活的磨难,于1947年4月的一天到燕子矶投江自尽。
一件件触目惊心、惨不忍闻的事,给编余军官们以莫大的刺激。他们对当局日益不满,有人愤慨地提议说:我们都是中山先生的信徒,与其背后暗暗哭泣,不如前往中山先生的灵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。一场大批高级将领在中山陵哭陵的事件终于发生了。
邓小平为香港驻军事件大发雷霆 吓坏英国驻华大使
解放战争关东军王牌加入解放军 脖子挂同胞遗骨打过长江
毛泽东为何从不原谅彭德怀 太过刚直至死仍“不认罪”
12军将领再获重用 原军长出任北京卫戍区司令
三国曹操为什么特别喜欢别人的妻子?
解放军唯一对开国将军夫妻:一生无子抚养20余烈士遗孤
元朝中期更换皇帝频繁 二十多年内换36个皇帝
1947年,四百国军军官为何集体前往中山陵痛哭?
秦晖对话傅高义:摆脱发生文革的土壤更重要